消費者缺乏足夠的信息以驗證收費一方的“成本說”是否站得住腳。即使打中了亂收費的“七寸”,有時,對方依然我行我素,消費者依然無可奈何。一邊是沒有話語權和議價能力的普通消費者,一邊是壟斷帶來的十足底氣,即使亂收費一再被整治清理設計裝潢,新的收費名頭仍會繼續出現。
  一些銀行免費服務近期正在發生悄然變化——12月4日的《新京報》列舉若干被禮服指為“新一輪亂收費”的服務項目,如12月1日起農行開始收取每月2元的短信通知服務費;從明年起興業銀行將對IC借記卡開卡和換卡收取每張20元的工本費;招商銀行廣州分行則將對日均資產不足5萬元的金卡客戶收取每卡每月10元的賬戶管理費……這些費用收得合不合理,再次引起公眾熱議。
  收費,銀行這一舉動大家並不陌生,不過因為每每“創新”收費的名頭,每一次收費都給公眾帶來某種“驚奇感”。京站美食從年費、賬戶管理費,到短信通知服務費、IC借記卡費,在消費者“這也要收費?”的驚訝聲中,銀行屢屢印證著“只有想不到,沒有收不到”。而與花樣翻新的收費項目相比,收費的理由幾乎不變,總是少不了“成本”一條。
  銀行收費,我們真不願意輕易為其冠上“亂”字定性,但是不幸,這一次又被消費者抓了個正著,尤其是公眾意見最大的每月2元的短信通知服務費。精明的消費者算了一筆賬,每月2元,一條短信一角錢,相當於20條短信的價錢,一個月哪有那麼多賬目變動需要銀行發短信?更何況,銀行與通信運營商是合設計裝潢作關係,短信的價格低到只需幾分錢,即使包括銀行發送的廣告短信,這樣的收費也會有相當一部分落進銀行口袋。收費究竟是“成本增加”,還是利益驅使?不難得出的結論將銀行的收費行為再次置於輿論的風口浪尖,也就沒什麼奇怪的了。
  此前,針對部分銀行收費不合理現象,監管層多次出手整治,叫停各大銀行若干收費項目,清理、登記若干收費項目,並抓緊修訂發佈商業銀行服房屋貸款務政府指導價和政府定價目錄。
  這輪收費的不合理之處被消費者指出,得益於信息對稱帶來的好處。遺憾的是,更多的時候,消費者缺乏足夠的信息以驗證收費一方的“成本說”是否站得住腳。更遺憾的是,即使打中了亂收費的“七寸”,有時,對方依然我行我素,消費者依然無可奈何。這種現象不止出現在銀行業,也多發生在其它一些行業,一邊是沒有話語權和議價能力的普通消費者,一邊是壟斷帶來的十足底氣,即使亂收費一再被整治清理,新的收費名頭仍會繼續出現,按下葫蘆浮起瓢。
  市場經濟沒有“免費的午餐”,享受服務便應該付費,這是再正常不過的道理。消費者如果聽聞收費、漲價就色變,也不是理性與成熟的表現。關鍵問題是,收費方不能想收就收,想收多少就收多少,不用聽證也沒有商量的餘地,尤其是一些原本免費的項目突然開始收費,消費者只能“被通知”,總有“先養豬後吃肉”之嫌,難免溫馨變鬧心,好感變反感。
  一些業內人士指出新一輪收費的“玄機”——隨著利率市場化,銀行靠吃存貸差“躺著賺錢”的時代漸行漸遠。近幾年的上市銀行財報也顯示,銀行利潤增速不斷下滑,利息收入不“給力”,銀行紛紛轉向中間業務,培養新的利潤增長點。
  說實在的,消費者並不在乎那幾元短信通知費、賬戶管理費,在乎的是付了費有沒有得到合理的、並不缺斤短兩的服務,更在乎的是不能總被某些壟斷企業牽著鼻子走。給一個透明的收費理由、定一個合理的價格區間、提供多種服務選擇,對這些企業來說,有多難?
  (原標題:【社評】還有多少收費“按下葫蘆浮起瓢”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qf62qfmqn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